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生天地
首页» 学生天地» 学生活动» 【暑期三下乡】走入周至周边村镇,调研秸秆处理方式
 

【暑期三下乡】走入周至周边村镇,调研秸秆处理方式

“致农青年”三下乡调研队

来源:   作者:王琛睿 /文 “致农青年”调研队/图   发布日期:2017-08-29     浏览次数:

     

【“三下乡”系列报道简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共青团改革方案为指引,积极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学以致用,以优秀实践成果和最美青春梦想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校2017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我院报名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学生队伍共计28支,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队将通过新闻稿、访谈记录稿等形式进行全程宣传。

2017年8月2日,“致农青年”三下乡调研队前往周至县,团队首先与政府进行接洽,说明来意后,县政府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队员,并协助队员联系村政府。团队由此展开在周至县附近村落的调研。

走入五联村   探访生态新形势

首先,团队到达周至县翠峰镇五联村,翠峰镇被群山环绕,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越,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由于主题是调查农民秸秆治理情况,团队也意识到山区多坡地,不容易连在一起,农户种植作物相对困难,同时由于处在秦岭山中,农户居住较为分散,这为问卷调研增加了不少困难。

尽管如此,队员还是迎难而上,团队分为两人一组,结伴而行。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处于丘陵地形,农户的分地较为零散,面积不均等,秸秆也不易收割。在山下相对平整的平地,情况改观很多。总体而言,五联村的环境治理较好,但在山腰、山顶部分,由于垃圾收集站距离较远,存在乱扔垃圾、焚烧垃圾的现象。

在五联村,村民们大多将秸秆粉碎还田,有养牛羊的农户也会直接拿秸秆喂牛羊,几乎没有焚烧秸秆的现象存在。经过一天的调研,我们发现,农民耕种的地形对秸秆收割情况有较大影响,山区原因也会使垃圾治理难度加大。

走入竹峪镇   发现调研新思路

次日,团队来到了周至县竹峪镇。竹峪镇地势较低,多为平地,分地较为整齐。由于近年当地的农业转型,去年开始,当地农民从种植小麦玉米改为种植猕猴桃,但对于秸秆处理,当地农民仍有许多经验可谈。

竹峪镇的农户表示,大多数农民会选择将秸秆用打秆机打碎后还田,以也有部分人用秸秆烧炕或生活做饭,用于生活所需。还有部分农户将秸秆转卖给村里的养殖大户以作为饲料,或是喂养自家胜出,再将牲畜卖出获益,这算是调研中新的收获。

同时,由于竹峪镇现在多种植猕猴桃,有村民在配合调研的同时询问队员,能否通过新发展的农业技术高效处理种植猕猴桃之后留下的藤蔓。由于处理藤蔓与处理秸秆有共通之处,所以村民的提问为我们开拓了调研新的思路,发掘了新的方向。

走出象牙塔  收获大学新感悟

通过两天在周至县的实地调研,“致农青年”团队走访了县政府、翠峰镇五联村、史务村和竹峪镇,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收获了很多与调研主题相关的学术方面的知识。同时,炎炎夏日,正值酷暑,队员们抹去汗水,从不喊累,在村庄农户之间奔走,真诚热情地向农户提出问题,积极果敢地与队员交流困境,没有一个人放弃,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坚持,团队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诚朴勇毅的校风,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

同时,由于队员们平时深处学校这座象牙塔之内,并不了解乡村的情况,通过此次三下乡调研,队员们走入政府,走入乡村,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收获在学校学不到的真实体验,发现在学校中难以触及的问题。

希望团队成员可以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再接再厉,认真掌握专业知识但不限于学校课本上的知识,深入基层,接触社会,成为全面、多样性的人才。

队员在翠凤镇政府合影

队员在进行调查问卷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