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桦教授率领调研团队前往兰州市榆中县,连续三天深入夏官营镇、新营镇、韦营乡以及和平镇等地,聚焦“高原夏菜”“特色杂粮”“百合产业”等区域优势农业,全面了解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振兴路径。团队采用实地走访、座谈访谈、案例观察等多种形式,力求系统掌握产业运行逻辑,挖掘基层实践经验,为后续政策研究和乡村发展规划提供坚实依据。
高原夏菜引领产业升级——夏官营镇探索绿色高效发展
8月29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榆中县夏官营镇,围绕“高原夏菜”产业对高墩营、詹家营、红柳沟三个村庄展开走访调研。在高墩营村的调研过程中,据村书记介绍,当地凭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优势,推行“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既保障了蔬菜品质的稳定,又使农户的收益具有可预期性。此外,高墩营村率先开展“尾菜”治理堆肥、沤肥技术试验,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截至2024年,全村超过九成的耕地都用于蔬菜种植,同时为全村九成以上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全村高原夏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2万亩,其中1406亩为国家级标准园。主要栽种甘蓝、西兰花、西芹等20余个品种,产品直接供应南方市场,带动了50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人均年收入达到16000元。
旱作农业激发潜能——新营镇、韦营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30日,调研团队先后前往新营镇、韦营乡,围绕两地特色种植产业展开调研。在新营镇,团队了解到,凭借高原凉爽的气候和充足的光照,当地已构建起紫甘蓝、花菜规模化种植的格局。优质菜品在市场中占据稳定份额,成为农户增收的“黄金支柱”。然而,当地以旱地为主,且缺乏灌溉设施,农户抗旱能力较弱,难以抵御干旱对农业生产和家庭生计造成的影响。在韦营乡,当地依托自然条件,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方面,大力推广马铃薯、胡麻、荞麦等耐旱杂粮种植,精准塑造差异化产业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有效改善了农田耕作条件,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能。种植户李师傅对团队表示:“过去种粮全靠老天,多亏了政策扶持,教我们技术、修建梯田、硬化道路,如今不仅土地更好耕种了,杂粮也能卖上好价钱。”
中药材与百合共兴——贡井镇、园子岔乡厚植乡村振兴优势
31日,调研团队沿着乡村振兴的脉络,前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贡井镇和园子岔乡开展调研工作。在贡井镇,团队首先在村委会与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开展入户调研,详细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状况。调研发现,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除此之外,当地“南种北繁”的马铃薯产业成果显著,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大动力。随后,调研团队来到园子岔乡,实地走访了兰州百合种植基地。乡干部自豪地向团队介绍:“兰州百合名满天下,产地就在园子岔。”作为兰州百合的核心产区,园子岔乡凭借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秉持绿色有机种植理念,严格把控百合的生长周期和品质标准。园子岔乡的兰州百合走进了全国的千家万户,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产业融合拓展路径——和平镇多元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9月1日上午,调研团队前往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深入祁家坡村、范家营村和冯湾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重点考察了当地以百合、高原夏菜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产业发展状况。在祁家坡村,团队详细了解了“合作社 + 农户”模式怎样推动百合的规模化种植与销售;在范家营村,调研聚焦于农旅融合路径,探讨以百合等特色农产品带动乡村旅游的实践;在冯湾村,团队关注党建引领与集体经济的多元发展,了解特色产业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作用。
此次在榆中县开展的实地调研,团队对不同乡镇进行了系统考察。在此过程中,既看到了高原夏菜、特色杂粮、百合产业等农业发展的“闪光点”,也发现了诸如水利设施匮乏、产业链拓展有限、市场抗风险能力薄弱等现实“短板”。“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李桦教授表示,团队将在后续研究中对调研数据展开深入剖析,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持续为榆中县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践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