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7日,学院吴龙刚老师带领调研团队,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覆盖赛罕区金河镇、西把栅镇、黄合少镇的9个村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多元形式,累计完成村户问卷250余份,村级问卷9份,为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金河镇:聚焦设施农业与民生保障,挖掘产业振兴实践路径
在金河镇,调研团队依次走访了根堡村、舍必崖村、曙光村和七圪台村,重点考察当地设施农业发展状况以及民生保障落实情况。在根堡村,团队发现该村聚焦智慧农业建设,建成了5000亩设施蔬菜保护地和3600余亩高标准农田,形成了连片规模化种植格局。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2024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典范。在舍必崖村,团队围绕传统种植产业升级展开调研,通过与种植户交流,了解到该村在完善灌溉设施、修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并实地查看了这些举措为农业生产带来的实际便利。在曙光村,团队与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了解到该村推行“1+3+N”的党建引领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乡村发展。同时,针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情况,团队开展了调查,核实了60周岁及以上老人每月领取1000余元社保款的保障情况。部分成员还实地走访了正北方云仓电子商务公司,真切感受到了该村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效果。最后在七圪台村,团队通过与村干部座谈,收集了该村在乡村治理、产业探索方面的初步实践经验。
黄合少镇:调研特色种养与农田建设,掌握农业发展实际需求
在黄合少镇调研期间,团队依次走访了西黄合少村、东黄合少村以及麻什村。在西黄合少村,团队与多位家庭农场管理者进行了深入交谈,了解到部分农户的肉牛存栏量多达二三百头,已初步构建起规模化养殖的格局。农户们普遍运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对从饲料配比到疫病防控的整个养殖过程进行严格把控,不仅保障了肉牛的品质,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逐渐形成了“养殖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的良性循环。在东黄合少村,团队与村干部、村民代表举行了座谈会,了解该村在村落环境整治、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探索情况,并收集村民对当前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未来需求,为研究乡村差异化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在麻什村,团队重点考察了当地高标准农田基础配套设施的升级成效,了解了新打机井的数量、灌溉覆盖面积,以及修整后田间道路的宽度和通行效率等情况。在与农户交流时,团队得知新设施解决了以往“灌溉难、运输不便”的问题,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西把栅镇:走访村落调研发展痛点,收集生态与生产协同经验
在西把栅镇,团队着重走访了六犋牛村与合林村,围绕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生态农业实践开展调研。于六犋牛村与合林村,团队通过逐户访谈得知,多数农户反馈“近两年雨水增多虽缓解了旱情,但低洼地块排水不畅”这一问题。团队还详细记录了农户对于完善田间排水设施、降低洪涝风险的迫切需求。
在合林村,团队专门对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展开调研。通过与村干部座谈,深入了解了该村在耕地保护、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方面的具体举措,涵盖耕地保护责任落实、节水设备覆盖规模以及农户使用反馈等内容。同时,团队结合前期公开信息,向村干部核实了该村通过整治废弃旧大棚、整理撂荒地所得到的设施农用地的相关情况,并就这类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对提升当地农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研讨,为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补充了实践依据。
为期两天的调研,让调研团队不仅见证了赛罕区各村在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智慧农业赋能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还更精准地捕捉到农户在气候适应、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多个村落、多个主题进行实地走访,团队收集了大量鲜活案例与一手数据,为后续深入研究黄河流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形成针对性政策建议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参与调研的硕士研究生也在此次活动中加深了对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认识,提升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