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于C401报告厅举办“书香经管,智启未来”读书分享暨学术阅读竞赛,辅导员郭昊晨出席此次活动。现场有4支队伍分享读书感悟,40余名同学线下参与,学术氛围浓厚。
本次分享会旨在通过深度阅读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促进学术理论与应用实践的双向转化。四支队伍分别结合自身经历,从经济学角度分享对书目的理解,以及相关理论在科研中的实践应用。
邢运晨同学以《乡土中国》为本,讲述费孝通先生书中的社会乡土结构,指出中国的“乡土性”有三种特征——即泥土、不流动性、熟人社会,同时她认为乡村结构是乡村人难割舍的生存要素。她通过基层治理案例,为大家讲述乡土中国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特具体系”,证实乡土社会属性,并提出在对中国经济进行研究时,应格外注重乡土中国、中国乡土社会的个体差异,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工作项目。
“为什么毒贩总与母亲同住?”“幼儿园罚款为何加剧迟到现象?”陈熙同学引用《魔鬼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拆解斯蒂芬·列维特“反直觉分析”的核心逻辑。她强调数据仅仅是工具,科研创新需突破“因果幻觉”,从经济、社会、道德的三元动机中寻找隐性关联。最后,她还以“情感能否量化”为辩题,引导观众反思经济学边界;提出“算法偏见对实证研究的干扰”,引发对科研伦理的深度探讨。
陈澳同学聚焦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指出该书是中国学者以本土视角系统地研究农村经济的开山之作。她从家庭与经济基础、土地占有和农业经济、蚕丝业的变迁、贸易与资金流通四方面入题,讲明《江村经济》实地调查工作之“里程碑”含义。最后,她还将经济视域同人的一生相联结,分享心理态势的正面功效。
裴小涵同学援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里“内卷”的概念——没有发展的增长。他以建国后小农经济的演变为例,指出“规模化农业”在中国语境下的“水土不服”,并强调“本土化理论构建”是破解内卷困境的关键。这一视角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印证了经典文献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
分享会后,在场同学进行学术阅读竞赛,现场气氛热烈。郭昊晨老师为优秀团队颁发“最佳学术洞察奖”及定制书单,并为获奖个人送上精美书签。他总结指出,本次竞赛不仅搭建了“以读促研、以思促行”的交流平台,更启发经管学子将经典理论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为后续科研实践注入新视角。“读书是思想的溯源,实践是理论的延伸。”本次竞赛以学术阅读为纽带,推动理论探索与现实关怀的双向奔赴,为经管领域科研创新点亮一盏明灯。